财报里面的利润指标

文章目录

港股财报利润指标对比表(含非营业利润)

指标名称 定义 计算公式 使用场景/意义 注意事项
毛利润 企业销售商品或服务后,扣除直接成本(如原材料、人工)后的利润。 毛利润 =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反映企业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衡量产品或服务的毛利率。 未包含运营费用(如销售、管理费用),可能高估实际利润。
营业利润 毛利润扣除所有运营费用(销售、管理、研发等)后的利润。 营业利润 = 毛利润 - 销售费用 - 管理费用 - 研发费用 - 其他运营费用 体现企业主营业务的经营效率,排除非经常性损益影响。 未考虑利息、税收等财务成本。
非营业利润 企业非主营业务活动产生的利润(如投资收益、政府补贴、资产出售等)。 非营业利润 = 投资收益 + 政府补贴 + 资产处置收益 - 非经常性损失 反映企业非核心业务的收益,可能具有偶然性或不可持续性。 需区分持续性收益与一次性收益,警惕通过非营业利润修饰报表。
EBITDA 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未扣除利息、税项、折旧和摊销的利润)。 EBITDA = 营业利润 + 折旧费用 + 摊销费用 评估企业现金流和经营效率,常用于高资本支出行业(如电信、能源)。 忽略资本支出和财务结构,可能高估实际现金流。
EBIT 息税前利润(扣除利息和税项前的利润)。 EBIT = 营业利润 + 非营业利润 衡量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含非核心业务),排除资本结构和税收影响。 包含非经常性收益,可能掩盖主营业务问题。
税前利润 扣除利息但未缴纳所得税前的利润。 税前利润 = EBIT - 利息支出 用于分析企业税务负担和税前盈利能力。 需结合税率判断税后实际利润。
净利润 企业最终利润,扣除所有成本、费用、利息、税项后的净收益。 净利润 = 税前利润 - 所得税 反映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直接影响股东分红和股价。 包含非经常性损益(如资产出售、减值),需关注持续性。
归母净利润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排除少数股东权益后的净利润。 归母净利润 = 净利润 - 少数股东损益 反映母公司股东实际可分配的利润,是财报的核心指标之一。 若子公司占比较大,归母净利润可能与净利润差异显著。
扣非净利润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如一次性政府补贴、资产处置收益等)。 扣非净利润 = 净利润 - 非经常性损益 排除偶然性收益,反映企业持续经营的真实盈利能力。 需关注非经常性损益的具体构成(可能隐藏财务风险)。

关键对比总结

  1. 层级关系
    毛利润 → 营业利润 → 非营业利润 → EBITDA/EBIT → 税前利润 → 净利润 → 归母净利润

  2. 新增非营业利润的意义

    • 揭示企业利润中来自非核心业务的贡献(如投资或资产处置)。
    • 帮助区分持续性利润(营业利润)与偶然性利润(非营业利润)。

示例更新(含非营业利润)

指标 金额(亿港元)
营业收入 500.0
营业成本 300.0
毛利润 200.0
销售及管理费用 80.0
营业利润 120.0
非营业利润 15.0
EBIT 135.0
折旧与摊销 20.0
EBITDA 140.0
利息支出 10.0
税前利润 125.0
所得税 25.0
净利润 100.0
少数股东损益 10.0
归母净利润 90.0

注意事项

  1. 非营业利润的波动性

    • 若某年非营业利润占比过高(如超过净利润的30%),需警惕企业盈利质量。
    • 典型案例:房企通过出售资产临时“美化”净利润。
  2. EBIT与营业利润的关系

    • EBIT包含非营业利润,若企业长期依赖非营业利润,可能暗示主营业务增长乏力。
  3. 港股财报披露要求

    • 非营业利润需在附注中拆解明细(如投资收益、政府补贴等),便于投资者分析。